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第三節、高爾夫的特殊體能分析


作者 王建智Written by Tony,J.J.Wang.


先有全身最大肌力的發展之後,才能發展接近於某運動的特殊肌力。作者每談到此問題都會想到一種可愛的畫面,那就是某位體操選手沒有先發展全身肌力就先發展吊環動作所需的上肩臂特殊肌力,他在沒有下肢腿的應有肌力與骨骼成長之下將自己給弄成像一隻大猩猩。
如果我們要開球350碼,則必需將球桿頭速度增加到145公里/秒,而這樣的球桿頭速度必需發展一般體能之後再進入特殊體能的訓練才有可能。例如,前節所述賈美的球桿頭速度快於傑瑞密的原因,即在於高爾夫特殊體能的發展好或不好,那麼到底高爾夫的特殊體能包括那些細目呢!以下作者分為「特殊肌群的瞬發力」,以及「增加旋轉範圍的柔軟度」來說明。

一、高爾夫揮桿所需的特殊肌群瞬發力。
最大肌力是指最大力量而沒有最大速度,瞬發肌力則是指最佳力量(最大肌力的30-85%)與速度的結合。
    例如,你的最大伸直手臂的肌力剛好能推動一百公斤的槓鈴向上到定位,那麼肘膝關節的伸展角度是很慢的,所以在完成最大肌力訓練之後,要將之轉化成肌肉快速收縮的瞬發力量是以推動六十公斤的槓鈴來訓練出速度與力量。肌肉收縮速度快的時候,過大的動作角度與身體單側的肌肉用力,最易引起運動傷害,所以高爾夫揮桿的過多側彎必須需防範。
    揮桿時下身到上身的瞬發肌力分析。根據Jobe 等人1995(*6)1993(*7)曾對選手群所測試的肌電顯示:




















(1)外側廣肌的瞬發力量為85%。
下桿伸左膝的大腿股直肌(標示1)的外側廣肌(標示2)
它的瞬發力量是最大肌力的85%。
(2)內收大肌瞬發力量是83%。
外側廣肌牽引了膝蓋到股盆的內收大肌(標示3),它的瞬發力量是最大肌力的83% 而協同了左髖內部的小肌群一起扭髖。
(3)背闊肌先伸展(39%)後瞬發收縮(83%)。
下桿初期左右兩側的背闊肌(如標示4)先緊張性伸展(39%)然後瞬間收縮的肌力是83%。作者加入解釋:由於背闊肌的下端連接股盆、中間鑲入脊柱而上端連接大臂,所以因為先前上面(1)(2)的伸膝與扭腰動作而使背闊肌由下端往上轉動。亦即,在第一時間是因髖轉而使背闊肌先行伸展(39%),然後瞬間收縮(83%)的動作是背闊肌將上端的大臂往下拉。下桿期右肘貼身的動作就是背闊肌將右大臂往下拉。
(4)右胸大肌的瞬發力量為85-100%。
右肘貼身之後,連接胸脊柱與大臂肱骨的胸大肌(標示5)開始協同右肘至腕的肌群讓右手臂伸直與向體中內收。它的瞬發力量是最大肌力的87-100%。
(5)腕屈肌羣的瞬發力量為70%。
轉變成桿頭速度的最後一道肌肉力量,是連接肘關節內側到腕與指關節的屈肌群肌群的收縮力量。它們執行掌內收(屈腕)的動作。此肌群包括了撓側腕屈肌(Flexor carpi radialis)、尺側腕屈肌(Flexor carpi ulnaris)以及掌長肌(Palmaris longus)。作者曾經測試過LPGA頂尖選手的此屈肌的瞬發力為最大肌力的70%,不過在下桿撞擊前,此屈肌僅有8%。亦即,這是屈肌積極盡放鬆之後而自動產生瞬間收縮的情形。換句話說:它有如橡皮筋,它本在放鬆之下被下桿期的動作機巧給拉長,然後自動快速縮短。簡單的說,你僅用8%但因伸展收縮的動作技巧而產生70%

二、特殊瞬發肌力與桿頭速度的測試。
王建智、楊沛峰與相子元(2002*8),根據以上的全身特殊肌肉瞬發收縮的分析為背景,而鎖定了下桿初期下身扭轉導致背闊肌早於胸大肌收縮的順序,於是運用了肌電儀、測力板與桿頭計速器的結合性測試,結果發現較快的桿頭速度是來自於背闊肌早於胸大肌收縮的順序。
    報告的重點是背闊肌因髖扭轉而「先伸展」然後「瞬間收縮」。相反的,肩帶腰轉的下桿的情形是胸大肌早於背闊肌的收縮,而且此時的背闊肌是「沒有伸展」而僅是「緩慢收縮」,所以桿頭速度減慢。



三、下背痛為傷害之首。
久的上身前傾單側彎是下背痛的主因(Hosea、Gatt 1996*9)。高爾夫的動作有全揮桿、推桿、劈桿,皆要上身前傾的狀態下進行。
(1)防止下背痛的特殊肌力分析。
Hosea等人(1996)發現職業選手因為重複揮桿或動作不當所導致的下背痛情形佔各種傷害部位之首,此傷害乃涉及背部左右、前後、上下的相關伸與屈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左右豎脊肌(Grimshaw等人,2000*10),膝伸肌股亦即股直肌(Lindsay等人,2001*11)以及腹肌(Horton等人,2001*12)的疲勞度,皆與背痛呈顯著相關。所以高爾夫動作所需的背、腰、臀、大腿等之特殊肌群應該平衡發展才可以防下背痛。
(2)球桿太短是歐美PGA選手下背痛主因。
作者認為以上運動醫學的高爾夫肌電報告尚未真正說明到過分前傾動作的實例。例如,歐美球員球桿太短導致於上身太前傾與側彎。普及於歐美的高爾夫教學內容中,大皆要求學打者必需在站姿之時,將持桿的雙臂鉛垂於地表。作者認為雙臂鉛垂於地表的站姿要求,其實就是過於前傾而導致了下背痛,太前頃連帶的就是太側彎(如上右圖所示)。
    就球桿產品的現實面來說,西方選手的身高180公分以上占多數,而東方選手大皆為180~160之間,但他們所使用來自於廠商的鐵桿長度卻是相同的。例如七號鐵桿36.5英吋。所以190~180身高的歐美選手必需比東方選手的上身更前傾,而產生了雙臂鉛垂於地表的站姿。這有如愛漂亮的小姐穿了高根鞋來打球而使得最下一節腰椎骨向前脫離薦椎骨。此導致於兩椎骨以不正常的角度來壓迫兩骨間的錐間盤(Disc) 而使神經受傷或骨間的韌帶拉裂。所以作者建議身高180~190公分球員,除了選擇高躺角球桿之外,使用七號鐵桿時必須以37英吋或37.25英吋來量身訂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