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運動科學包括力學(人體動作與器材)、生理與心理的科學化管理而使選手產生最佳的運動表現狀態。許多運動如游泳、田徑、滑雪、自行車、射箭等得冠軍、亞軍的選手,皆被大量的力學、心理與生理儀器輔助訓練,因而能在競爭激烈之下得勝。但是高爾夫的揮桿動作竟然在全世界的科學測試報告中,卻找不出「怎樣的動作(因)」能「打出直球(果)」的研究題目,所以說高爾夫運動在目前尚無科學訓練法是確切的事實。以下,我為全球讀者說明了高爾夫揮桿打直球的科學研究的真正脈絡,而此脈絡延續發展到我的現況。
(不同運動皆進入直接與成績有關的動作測試)
(游泳的科學測試報告量最大)
(所以一般游泳教練可具體參考而導致教學講解一致)
(希望成為國家級教練的教學者必須諳熟人體力學與訓練方式,而且能將此內容說明給評審者。評審者來自於流體力學、動作力學、肌力等與游泳有關的運動科學家與資深教練。此外,心理與生理都有類似的審核被通過之後才能成為國家級教練。)
(在一致的教學講解之下,紀錄各項生理數字以了解選手的體能水準。因為水準不夠則無法達到高水準的比賽動作水平。)
(泳裝科技的研發)
(為甚麼澳洲的人口比台灣少,但每次參加奧運游泳項目多達十二個以上的優勝獎牌。這是因為澳洲的游泳訓練乃根據許多力學、生理與心理科學測試報告。)
二、Yost 等人被我稱為「高爾夫運動科學之父」。
早期進行怎樣的動作(原因)與打直球(結果)的因果關係研究者,並不是英國皇家高爾夫科學委員會的成員,而是Yost, M 等人。由Yost 等人的研究之後至今除了筆者承襲此研究之外,尚無其他研究者有此報告。
筆者以往的實驗,乃根據以上的缺點進行改進,而產生揮桿順序與其節奏、頸椎第七節內部中心(揮桿的圓心)、符合正確揮桿平面與打擊面方正的雙臂形狀,成為動作與打直球(需揮桿平面一致)的因果關係。
Yost, M., Strauss, R., & Davis, R. (1976).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lfer`s”Groovein improving golfer`s scores. The Research Quarterly, 47, 569-573
三、Jobe 等人(1986) 被我稱為「高爾夫運動科學之母」。
他們不斷的測試高爾夫動作的全身肌肉用力值(肌電EMG),目的在於了解許多受試者(許多著名選手) 運動傷害的情形。因為骨骼是肌肉用力(收縮)所拉動而形成動作,筆者則將他們的肌電分析傷害的內容來分析揮桿動作的身體各部位順序與其所具的力量大小。而早在24年前,他們的報告已告訴我們下桿的全身肌力運用順序是由下而上,以及各部位肌力的大小,但教學界不知此訊息與充分運用。
了解揮桿肌電的意義在於,揮桿順序、節奏與爆發力的正確解釋、選手體能水準的了解與體能訓練指標、避免運動傷害的練習內容。早在老虎伍茲左膝的韌帶拉裂的前兩年,筆者於台灣天下高爾夫雜誌(景秋),已有預期的報導。而筆者也非常了解,近期他的背部拉傷是來自於太過於前傾。厄尼艾爾斯,也是太過於前傾,也是筆者所預期的背部拉傷之列。
Jobe, F. W., Moynes, D. R., & Antonelii, D. J. (1986). Rotator cuff function during a golf sw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4(5), 388-392.
四、我是「高球運動科學之子」王建智。
感謝台灣在國際運動科學很出名的兩大教授 (陳五洲、相子元) ,指導我有關科學儀器操作、科學統計與論文寫作報告。接受他們指導的過程,我很努力的閱讀全球的各篇高爾夫科學報告,終於找出我的研究題目所應追隨的「父和母親」。因此,我努力吸收父與母親的優點之後,進行父母親未完成的動作與打直球的測試。許多以往的測試報告,被我以總結報告的論文寫作模式於2012年投稿至全球運動科學的高級單位(英國某學術期刊)。我在等待英國最高級的運動科學期刊的審核,通過我領先全球的測試內容,並希望在接受我的報告之後能將此重大信息公佈於此。
此外,我要非常負責的提醒一般高爾夫球友與教學者一項重要的認知,那就是不要一聽到高球科學就胡亂的說「科學是理論而不實際」。除了您看完上面的游泳訓練影帶而有所認識之外,可以透過以下的簡短解釋來了解技術經驗才是「理論」而科學儀器分析動作才是「實際」。長期以來,一般球友將它們相互倒置。
(1) 例如;有位比賽冠軍的選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天我的上身肩與臂僅用了70%的力量,感覺揮桿非常輕鬆而順暢。不久,他有機會受邀至實驗室測試揮桿肌力之後,所得的結果是雙肩肌力9%而雙腕肌力5%。
(2) 例如;如何簡單而精確的判定球友是否是腳帶手下桿動作? 腿長短不同的選手,他們在下桿期進行腳帶手的標準動作要如何判定 ? 當我們不了解以上的解釋情形而進行教學,就變成許多不同技術經驗來發展成的不同「理論」而不是「實際」。造成不同揮桿經驗所產生的不同理論與不同說法,就是不科學。
(3) 旅日職棒投手「張誌家」不了解在日本受訓時為何右肩韌帶拉裂,他讓王建智分析為何會受傷。棒球國家級教練高英傑老師,他帶著張誌家到我所屬的實驗室讓我進行測試。我發覺在日本職棒比賽期間,他的投出球的手臂比以往較低的位置投出球。此外,他不持續體能訓練而導致受傷也是主因。
(4) 我懇請愛好高球運動的教學者與練習者,真的要好好的靜心下來沈思一個問題。當您教學十年過程,是否第一位學打者最倒楣而在你的「經驗理論」之下成為您的實驗品。直到最後一位學打者,你才變成是一位比較能夠正確解釋高爾夫動作的教學者。我們都會說:「一開始學打時就要讓動作很正確,以免壞習慣養成之後很難改成正確動作。」不是嗎 ! 所以請大家愛護科學的努力,讓高爾夫科學將最實際以及統一講解的內容發展出來。
(5) 當打直球的因果關係不是很了解之下,運動心理是無法連結於動作的訓練。運動科學是實際而且精確的發展情形。
(6) 還有更多的例子,枚不勝舉。
(高爾夫揮出直球的揮桿平面之科技教學簡介)
0 意見:
張貼留言